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空间

发布时间:2011-04-13

百年立达,百年清华

话匣子topic · 俞可

    191112月,辛亥革命爆发后两个月。清华学堂的立达学社十余名奠基者一并出走,南下抵沪与社长胡敦复会师。

    次年319日,上海南市区肇周路南阳里,立达学社创办的大同学院(北洋政府教育部1922年批准立案后改名为大同大学)正式挂牌,成为辛亥革命后第一所私立大学。社为干,校为枝26岁的胡敦复挂帅。

    少年中国,少年校长。

    胡敦复,1886年出生于无锡一户教育世家,童年时来沪入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外院与中院(相当于附小与附中),师从吴稚晖与蔡元培,之后又追随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创办人马相伯。

    19079月,复旦肄业生胡敦复赴美,在康奈尔大学专攻数学,两年后获学士学位。这批公派留美生共15名,14岁的宋庆龄是四名女生之一,由两江总督端方在江南学府层层选拔,在遴委候选道温秉忠护送下赴美。温秉忠为第二批留美幼童,留美期间结识宋耀如,并成为宋庆龄的姨夫,此次,他顺便携另一位外甥女赴美:10岁的宋美龄。这是庚子赔款留学计划前夕涌动的一股轰轰烈烈的地方官派留美浪潮。

    清廷于1909年为庚款生设置游美学务处,择其学行优美、资性纯笃者,随时送往美国肄业。筹建之际,有意继续在美深造的胡敦复被特招回国,出任游美学务处肄业馆教务提调。经他遴选并直接赴美的庚款生共三批180人,其中梅贻琦、竺可桢、胡适、赵元任、姜立夫等日后成为大师。1911年春,该馆迁入清华园并改名为帝国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四月初一正式开学,胡敦复遂成为清华首任教务长。

    游美学务处肄业馆也好,清华学堂也罢,无非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而已,人称赔款学校

    既然清华的原始资本来自庚子赔款,教员须由基督教青年会从美国聘请,中国教员势必沦为弱势群体,待遇天壤之别。学校处处受制于美国公使馆。教育教学寄人篱下。

    美方执意要在清华开设美国史地、政治、公民等课程。对美国历届总统、史上名人,以及所有联邦州、州府,每一条川流、每一座山脉,公使馆强制性规定清华学生无一挂漏地背诵。这种殖民式的压制与丧国般的凌辱激起中国教员的愤懑。胡敦复揭竿而起。19116月,他携手清华中国教员共11人,发起组建立达学社,旨在推广教育传播科学。

    胡敦复力主按科分班,以权限不专,未行其志,遂以不能遵办愤然辞职,7月离京返沪,先出任复旦教务长,随即率立达学社创办大同学院。针对所重专在外国语文,而科学、国文退居附庸之列,该校务使初学科学之人,可尽脱外国文之束缚,而多得参考之材。学者研究既多,自能群趋于发明之一途。不如是,则吾国之学术,终为他国之附庸而已。

    立达人倾囊捐资,区区228元。裸捐,亦不乏其人。首期招收学生仅91人。至1948年,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并创建我国最早的物理实验室;大学部学生人数已逾2700,中学部拥有2500余学生,稳居沪上榜首,为创办时的50倍;教学质量蜚声全国,尤其数理与电机两系。史上遂有北南开,南大同之美誉。沪上,大同亦与复旦、光华、大夏并称私立大学四大金刚

    七十年代,在西雅图,一位耄耋华裔老人独自端坐于窗前,布满老年斑的双手紧紧攒着一张早已褪色的黑白照片,大同草创之际教工合影,用颤巍巍的手指摩挲着,像抚摸新生婴儿那样,柔情似水,一遍又一遍……

    和煦的阳光把一个世纪老人的世纪梦捂得暖洋洋热乎乎欢腾腾。

    197812192岁的胡敦复安详辞世,带着一份思念,一片梦想,还有一腔遗憾。

    胡敦复,中国第一流教育家(章士钊语),遗憾的既是大同大学因1952年院系调整而黯然消逝,也是复兴大同之愿未遂。这腔遗憾却延续至今,只因历经百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裹挟下愈加自我迷失。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出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既是立达学社之宗旨,更为教育国际化之永恒信条。

百年立达,百年清华,该如何纪念。

 

 

三个女皇的三种选择

体育漫谈sport · 公孙欠谀

    从高敏到伏明霞,再到郭晶晶,三个女人就统治了世界女子跳水项目四分之一个世纪。有媒体把高敏称为跳水女皇,并说与高敏同时代的女子跳水运动员命运是灾难性的,后来,这种说法就一直延续到了伏明霞和郭晶晶身上,她们应验了愈寂寞愈美丽的神话。

    随着郭晶晶的退役,女皇已经不在了,和所有的退役运动员一样,女皇也面临着的是二次就业。20年前,高敏选择的是到海外发展,虽然还是从事跳水事业,但已经相对边缘化了,并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现在高敏所从事的事业也与体育瓜葛不多;10年前,伏明霞选择嫁入豪门,相夫教子,这一步走得惊险,许多人还没有缓过神来,世界冠军就当妈妈了,而且从此完全离开了体育;对郭晶晶退役后去向的猜测显然要比前两任多,原因是她生在一个浮躁的时代,谈了一个富(官)三代男友,而且男方家又与体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人的关系又云遮雾绕的,所以有关她的任何新闻都足以让媒体和公众关注。最新消息是郭晶晶将在国际运动协会谋求职位,显然这个想法很大胆,但难度也不小。从曾经和现在在这个领域任职的中国运动员李宁、李玲蔚、邓亚萍和杨扬身上可以得到总结,首先必须是大牌的体育运动员,而且综合能力出众,头脑、能力、外语一样都不能少,中国田径项目的独儿子刘翔就因为这些原因没能当选。郭晶晶要从跳台走向体育政坛难度要超过她拿世界冠军的难度,在中国,运动员的成长道路相对单一,很小就进了体工队,每天的训练量很大,高敏在她的自传《追梦》里说,她曾经练到吐血。他们对社会接触很少,读书也很少,有些人连同龄普通孩子的能力都达不到,其实国家已经看到这一点了,财政部已经拨专款支持运动员文化教育,而国家体育总局也在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中确立运动员职业生涯教育和礼仪教育等内容。这些项目中能涵盖尽可能多的国际体育事务、体育行政管理知识、体育专业外语等内容,以便为优秀运动员二次就业提供更多帮助。为了能顺利转型,郭晶晶已经在做努力了,英语成为她最先攻打的堡垒,据周继红透露,郭晶晶去英国留学了一段时间,英语水平提高很快,她下一段学习目标是要完成在人民大学的学业。

    另外,要达到目的,郭晶晶比其他人有优势,霍英东、霍震霆对世界体育特殊的贡献将成为郭晶晶登堂入室的潜在条件。

    这个孩子这些年不容易,一个火车司机的女儿,从小接受艰苦的运动员生活,成名后又被各种诽闻一次次包围,被无良媒体和狗崽队死缠烂打。感觉她挺无辜,也无奈,很压抑,甚至没有正常人的生活,希望能还她生活的本真。运动员最优秀的品质就是坚韧,当初邓亚萍转型的时候,大家都不看好,但现在证明她很成功。

    希望郭晶晶也能像邓亚萍一样,实现一次华丽转身,祝福她吧!

 

 

瞬间 focus ·巴马百岁村

    

    今年春节,大哥一家从南京来南宁过年,由于嫂子身体不太好,一直想了解一些养生之道,听说广西的巴马是长寿之乡,便决定到那去看看。

    巴马距离南宁约250公里,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近年来因有百岁以上老人二十多个,占总人口比率居世界第五,是国际世界长寿之乡标准的近200倍,因此而渐渐闻名。

    巴马的传说,莫过于那里的水了。一条叫盘阳河的地下水从称为天然氧吧的白魔洞中缓缓流出。据说,这里的水中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特别是水质偏弱减性,是平衡人体健康最重要的一种介质。

    巴马最著名的百岁村叫巴盘,村里的百岁高龄老人,无病无灾、耳聪目明、步履轻盈,相貌慈祥且长脸型,至今还从事简单的家务劳动。有一王姓人家,姐妹两个,姐姐106岁,妹妹104岁,现在还经常织土布,甚至给线头打结都非常灵敏。还有一位111岁的男性老人,身经百战经历磨难,如今身体还是那么健壮。

 刘建钢/图文

 

 

父亲的影响

城里城外emotion · 素馨

    上世纪6070年代,大部分家庭生活以过日子为主,寻常而平淡。可是,因为爸爸对生活的态度,平淡生活里充满了情趣和品味。

    父亲讲究名牌,他很少吃肉,更少抽烟、喝酒,但他一定在家中备足了茅台酒、竹叶青酒,还有大中华牌香烟,以款待我们的客人。他要骑永久牌的自行车,戴海鸥牌的手表,使英雄牌的钢笔,喝龙井茶,用中华牌牙膏。他甚至还曾经从哈尔滨不嫌麻烦地带回来他认为不错的酱油。他喜欢新鲜的玩意,记得有一次,父亲隆重地向我们推出了当时刚刚出现的方便面,遗憾的是,煮出的方便面并不如它袋子上照的那么漂亮。那时没有什么时装,父亲总是一身干净整齐的中山装,他对生活的讲究对我们姐弟影响至深,我们不会过度追求名牌,但都会让自己的生活保持一定的品味。

    父亲参军时攒下不少宝贝,一把口琴,一副山东快书的铜质响板和几本集邮册,其中的一台熊猫牌收音机和一台电唱机,在那时就是奢侈品了。在那两个匣子里,我了解了越剧《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戏曲,了解了《出水莲》、《彩云追月》这样的民族音乐,还有《江姐》、《洪湖赤卫队》这样的中国歌剧。到后来一直迷于中西古典音乐,我想都和这两个匣子有关。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父亲自己的喜爱不经意对我做了音乐的启蒙教育。几年前我回乡看望母亲,带回了几张父亲留下的黑胶唱片,我把它们放在从潘家园淘来的老式美国手摇唱机上,当王文娟《黛玉葬花》那段哀怨的唱腔嘶嘶啦啦地从大喇叭里传出时,时光仿佛倒流,我又回到了儿时那洒满光线的茅草小屋,父亲在一旁似有若无地随声哼着他家乡熟悉的小调……

    父亲喜欢文学,他的文笔甚好。然而那个时候,我们只能接触到极少数的中外古典文学名著,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珍藏下来的繁体版《红楼梦》。在我还上小学的时候,母亲在繁重的工作和家务之余,曾经给我读过许多章回。以我那时的见识和理解力,不要说作品对一些终极问题的思考,就是书中的人物形象和场景,都是我所难以想象的。但是,它对我只钟情于古典这个情节的影响直到今天。不论中外,只要是古典的,即便只知皮毛,也深深迷恋。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部《红楼梦》,更多的是父亲的遗传基因,造就了今天的我。

    三年前,当我偶然遭遇昆曲,被它那旖旎的唱腔、曼妙的舞姿、典雅的唱词和唯美的意境彻底击中的时候,我清楚,父亲对我的潜移默化,我那份缠绕于心的古典情结,终于有了一个搁置的地方。来到美国后,我开始了如痴如醉的昆曲拜师学习,并正式登台表演。父亲怎么也不会想到吧?在美国,在首都华盛顿国会山前的民俗节上,我粉墨登场,演出了一段《牡丹亭·游园惊梦》。借这古老优雅的传统艺术形式,不仅传播了中华灿烂的文化,我的心也得到了安顿。在婉转的唱腔中,在水袖的轻扬里,我仿佛又看到了父亲浅浅的笑、又听到了他那似有若无的浅浅的唱……

    今年是父亲去世整十年,四月的梦里又有了父亲的身影。自父亲走后,总想把他留在文字里,一直不成,而今年之怀念真的可以变成文字了。(旅美华人)

 

 

 

聊书斋chatting · 猢狲

    “叮铃铃705,闹钟铃声准时响起。

    虽然在半个小时前就已经醒来了,但小放还是低低地呻吟了一声,闭着眼睛把闹钟摁掉。

    例行公事地起床、套上睡裙、上洗手间、刷牙、洗脸,镜子里的自己跟前几天没什么两样,只是眼睑下的黑眼圈有所扩大。小放再低低地呻吟一声。

    仓促地收拾完——说是仓促,其实也已经过去半个小时了,小放颠上高跟鞋,冲刺一般冲下电梯。电梯阿姨在背后若有似无地摇了摇头。

    还在天桥上,远远看到公交车的影子,小放抛开OL的所有矜持,朝着公交车站一路狂奔。有几个同样衣冠楚楚的男人和女人超过了小放。公交车里的人几乎都快淤出来了,小放咬咬牙,的一声把自己砸到一个男人身上。车外的交通协管大妈尽职尽责地再狠推小放一把。咿咿呀,公交车门好容易合上,摇摇晃晃地向前开去。

    再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觉得自己变扁了几分的小放终于又挤下了车。前面一个也在蹬蹬赶路的女孩修长的美腿让小放失神了片刻。但也仅是片刻,小放就把自己投入到那滚滚的人流、车流中去。

    几乎是踩着上班铃声,小放气喘吁吁地把自己砸到了座位上。电脑开机照例需要近五分钟时间,利用这个空挡,小放跟前后桌同事打招呼,把压到变形的早点从女式包里拽出来,再去饮水机旁打来一杯温水,期间收获前桌茹姐恰到好处的关于裙子的恭维。

    “Shit!”小放抓抓已成鸡窝的短发,狠砸了一把鼠标。在那个该死的老头拒绝了小放的采访后,今上午的一切事情都变得不太顺利。算了吧,去吃饭吧。

    经常结伴吃食堂的慧儿、小菲照例拖拖拉拉,虽然过饭点已经十分钟了,两女仍在座位上磨蹭。小放有点儿不耐烦,第N次发誓下次吃饭要单飞。但今次不同,慧儿、小菲还带来个小男生。小男生一脸怯怯,几乎不敢正眼看人,脸上写着我是新人四个大字。吃饭当中,小菲故意朝小放挤挤眼,朝着小男生拐拐嘴。等到小放明白她的意思,先是有些失笑,进而心里有点儿反感。已成剩女的小放渴望爱情,也需要帮助,但像这样的示意却只能激起她心里下意识的抵制。

    午饭后,顶着能把人眼睛晃瞎的太阳,一行人去小花园散步消食。虽然慧儿和小菲有一搭没一搭地讲着话,但小放觉得四周很静,只有时间的洪流轰轰而过,震得她有点儿头晕眼花。

    “哎,你知道吗?LISA都当部门主任啦!一个月挣得是原来的两倍不止呢……”慧儿把小放涣漫的意识拉回来。LISA是原同事,曾和小放一块儿竞聘部门里的一个职务,两人双双落选。为此,LISA心灰意冷,毅然决然地离开,而小放仍留下来,不报期待的混下去。听到LISA升职加薪的消息,小放头晕眼花的症状加重了,不为LISA的得意,只为自己的失意。

    下午仍是心不在焉,虽然手头的事情一件件排得满档,但心思始终集中不到一处。嘿嘿,身后壁板被大力地拍打着,小放惊觉,那是后桌帅哥同事发泄连叫数声得不到回应的小怨气。后桌帅哥在某种程度上跟小放是一类人,活得认真,却也总是一副游离在日常现实生活之外的样子。

    照例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小放微笑着点头听完。盯着后桌帅哥那张帅气的脸,心思却飘到太平洋的另一面,那里有小放未曾开始的爱情。四年过去,到底是因为放不下这段过往而没能尝试新的开始,还是因为一直没有新的开始而只能紧紧抓着这段过往,小放自己都糊涂了。

    用力摔摔头,把这些纷杂的思绪都甩开。小放起身去接水,故意把高跟鞋踩得山响。从饮水机边的窗户望出去,能看到一片狭小的蔚蓝天空,几支峥嵘的树枝枝桠横插进这片小空间,横生出一点点绿意和生机,小放久久地注视着这片奇妙的图景,嘴角漫上浅淡的笑意。

    (看朱天文的《最美的时光》有感,记录下生活的一个片段,以向朱天文,更是向我们伟大的生活致敬。)

 

 

于细微处见精神:从外滩到泰晤士小镇

说微知著story · 俞天白

    上海的城市建筑和装饰艺术流派之纷呈,风格之多样,细节之入微,博得了一个万国博览会的美称,而且毫不逊色。百年来,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独有的城市特色。

    来自五洲四海各种肤色的客人,都欢喜浦江夜游,主要缘于能够直接感受到这一城市特色。最佳的夜游线路,是从北外滩的黄埔路某码头出发南行,到南浦大桥回头。这是观赏外滩的最好角度。

    这真是一次万国博览会的巡礼:如果说外白渡桥、英国领事馆是序曲的话,那么,中山东一路29号,就是第一个音符,那是百年前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的旧址,如今的光大银行;依次迎来的是改名为外贸大楼的怡和洋行大楼,中国农业银行所在的扬子大楼,中国工商银行招牌压尽了的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以及中央银行历史烟尘中的日本正金银行大楼,唯一由中国人设计,承载着户部银行、大清银行沉重历史负荷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所在的沙逊大厦和汇中饭店大楼,纪录着西方金融资本破冰之旅的麦加利银行大楼,当年的字林西报大楼如今的友邦大楼,开创了中外合资银行之先河,如今却成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俄华道胜银行大楼,然后是交通银行大楼,上海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太平洋保险公司的亚细亚大楼,招商银行所在的台湾银行大楼……她们的建筑风格,凡西方曾经拥有的,这儿都拥有,诸如欧洲复古主义,新古典主义,希腊新古典主义,早期现代派风格……在建筑装饰上也是如此,东印度式,巴洛克式,哥特式,法国文艺复兴式,新文艺复兴式,维多利亚哥德式……她们的细部,如罗马科林斯式立柱,爱奥尼克柱,希腊多立克式柱,巴洛克式的塔楼,哥特式的方形钟楼,窗框周围的浮雕,楼层间的挑檐,古典式外廊,以及细腻的青石铺贴的立面,粗凿的花岗岩的外墙……在安装得恰到好处的景观灯照射得像清洗过一般,配以各种色彩,揭示出了刚柔相济雄浑与妩媚混然天成的奥秘,供人们细细地鉴赏!……

    外滩是不可复制的;作为上海城徽,也是无以替代的。当然,生活中总是不乏替代她的现象,但都未能尽如人意。更多的是吸取她的精神,学习其神韵。即保持在细节上吸取外国优秀却又能够切合自己实情的新招。松江区的泰晤士小镇就属于这一类。

    这个小镇,是按英国小镇克隆出来的。来到这里的人,总会怀疑自己误入泰晤士河或者泰伯河、莱茵河畔的某个小镇。都铎式的临街建筑,拱廊或廊柱装修的门面,与幽深小巷对景的过街楼,植立街沿的古朴的枝形灯杆,悬挂于街道两侧的古铜式的盘花商店铭牌,尖顶高耸的哥特式教堂,小镇边缘视野开阔的水上廊桥、错落有致的水岸风光……最容易让人忘掉置身在黄浦江畔的细节,是那许多构成墙面的砖石,它们仿佛都是从欧洲拆过来的古建筑的原件,用岁月缕刻出来的破损,无声地散发着欧罗巴文明特有的沧桑感,尤其是桁架毕现、用白色、赭色或白色、桔红色相衬出来,最能体现欧洲古老风情的桁架建筑,它们墙面上那些用桁架勾勒出来看似无序却有序的几何图形,从小镇的整体结构上,甚至一双脚底所得到的感受,也在营造一种欧洲独特的人文氛围。这是说,街道不仅仅是鹅卵石或者粗毛石片铺筑的,而是那种随地势自由铺展的坡度……

    是开发商故意独辟蹊径以夺人眼球吗?非也。如果说,当年的外滩建筑,展示欧洲建筑艺术是炫耀银行家的雄厚实力,炫耀他们的西方文明,以主宰东方的财富的话,那么,在改革开放吸引了大批欧美人士,吸引了一大批海龟的今天,上海商人却用这一招,让他们在新的环境里,仍像生活在自己家园里一样,同时也让一大批追求欧化生活方式的高端财富人群,未出国门同样享受到异国生活的情趣!

    这就是行情。这就是精明。

附件下载:
4-2.jpg